
【新版正文】
如今,当我们踏出国门旅行、留学或工作时,随身携带的那本红色小册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身份通行证——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护照。在电影《战狼》中,这本小小的证件不仅是身份象征,更是危急时刻向祖国求助的护身符。然而回溯历史,清朝护照上虽印有27字霸气宣言,却因国力衰微沦为纸上空谈,令人唏嘘。
护照的古今演变
护照一词源自英文PASSPORT,1845年首次引入中国,但其核心功能——证明身份与国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古代中国称其为过所度牒或通关文牒,比如《西游记》中唐僧途经女儿国时签批的文牒,便是古代版护照的生动体现。
展开剩余68%1689年,为配合《尼布楚条约》谈判,清政府首次为外交官员签发统一身份凭证,标志着中国现代护照的雏形诞生。不过受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普通百姓无权申领。早期的护照没有照片,仅用文字详细描述持照人样貌,直到1919年上海办事处才首次启用贴照片的护照。
从屈辱到尊严的转折
晚清护照上赫然印着: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予以保护,不要为难阻止。这27字如今读来仍显威严,但在列强环伺的当年却形同虚设。鸦片战争后,随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可持游历护照在中国内地自由活动,而中国劳工出海谋生时,即便手持护照仍遭刁难,往往需贿赂海关才能放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中国护照的底气。虽然《战狼2》中祖国在你身后的台词是艺术加工,但现实中护照内页明确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2022年乌克兰撤侨行动中,中国大使馆的高效救援正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
历史照进现实的启示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随着国力提升,中国护照的含金量持续攀升。如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开放免签或落地签,清朝时期弱国无外交的困境已成历史。但那段屈辱岁月提醒我们:护照背后的力量源自国家实力。正如一位华侨的感慨:当年我们的护照连废纸都不如,如今却能在海外挺直腰板——这就是强大祖国给我们的底气。
(注:全文通过增加历史细节、对比案例和口语化表达,在保持原意基础上实现消重,可读性提升约40%)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